2014-04-12

關於荷索式的信念


手工絹印中英法版"工廠"的這兩個月意志力時不時會變得薄弱起來面臨的困難很多,消耗的體力很大。


我常常自問這樣用雙手印出來的書對別人真的有意義嗎? 打開一般offset的書對看一下,畢竟是美多了。 

然後又很為難自己的問"如果有的機器也可以印的很厚很亮很紮實,那我的手和我的時間還有意義嗎?" 

"知道是手工的這個事實會讓人的心中產生意義",雖然這是感性的,不過幸好我們還有感性吧?

手印的缺陷可以產生獨特性,喜歡獨特性的人不少,不過這個時代究竟欣賞缺陷的人有多少呢?

想的多也沒有用,後來都不想了,只是一直蠻幹,印壞了就重來。

老實說我自己不是一個喜歡收藏美麗物件的人,家裡很沒設計感,穿著很隨便,頭也懶得留了。雖然把書做的很精緻,但這在我的出版計劃裡大概是最不重要的一件事,書的質量只是一種策略和一種自我要求。

真正重要的事是找到一批亞洲不同國家有血有肉的好作者,創作出一系列有真實感有力量有深度有人性的紀錄漫畫,把它們翻成各種語言,在世界各個想不到的角落流通(到那時候當然不可能全部都是我親手印的了)。

對這個長遠的目標我其實一點有組織的計劃也沒有,錢也沒多到少,想得到的困難大概有喜馬拉雅山那麼高,但我知道我必需從自己尾的用雙手完成第一本書開始。


寫到這裡我想打岔分享一下德國導演荷索對拍攝"陸上行舟"的看法。

在這部片中荷索在亞馬遜河流域把一座320噸的輪船整船用基本的物理原理和700名印地安人拖過了一個山頭。雖然是一部電影但他是真的把船拖過了山,保證比好萊塢更有真實感的畫面,他堅持不在攝影棚拍。

他說
"將如此巨大的輪船拉過山頭不可避免會帶來一些沒人能夠預見得到的狀況,而這也是一部電影的生命力所在。"

"真實的故事中,費茨卡拉多是把一艘更輕的輪船拆開搬過山頭的,我們這麼做可謂史無前例,沒有資料參考,將來也不會再有人這麼做,我就是一個專門挑戰這類亳無價值的事情的人。"

"我相信要執行如此規模的一個project,唯一的方法就是先幹起來再說...."

這部電影前前後後搞了好幾年,經歷了無數的天災人禍和技術和資金困難,他在拍攝的中途說 "如果我今天放了,我就變成了一個沒有夢想的人,我可不想那樣活著。不管死活,這部電影我都要拍下去。" 他回想時又說 "假如我當時允許自己哪怕有一分鐘的猶,或者有一秒鐘的驚慌失惜,這部電影立刻就會在我面前分崩瓦解。"

荷索和他的輪船
荷索的紀錄觀對我影響很深,但他的人大概影響我更深。這是一個帶個我勇氣的人,我大概也就是抱著信念蠻幹到底,並且做一些彷彿沒有意義的事情的一個人,親手做完第一本書的過程墊定了我的信念,我知道我能堅持下去做我想做的事,我也希望有一天我的瘋狂能帶給別人一點勇氣。


工廠介紹


註: 荷索是一個從二十歲到七十歲現在還繼續貫徹信念拍"他的電影"的人,他在20歲被電影製作公司嘲笑以後轉身立刻在一個小房間用打字機和電話成立了自己的製作公司,21歲以自己獲獎的劇本拍出了第一部長片,直到今天都自己製作自己的電影。有知名度之後,他再次被出版社拒絕出版他的劇本,於是他又轉身自己印刷了他的劇本,在座談會上銷售。他什麼都拍、什麼地方都去,什麼事都親力而為。